返回

落难情缘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859章品《维摩诘经》(17)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心地,是明心见性,大彻大悟。

    讲到这里,我特别要插进来一个话题,人们平常学习或是听修证方面的课程,像是禅观、唯识,这些修证成佛的功夫是如此之难,为什么《维摩诘经》说得那么容易,大家也觉得一看就懂了?

    首先要注意这个问题,不然都搞错了。

    《维摩诘经》所讲的都是第一义,用现代话讲,是形而上道最高的一种,等于是禅宗所讲的顿悟成佛法门。

    在这部经里,佛的十大弟子,都已成就了阿罗汉果位的,他们还都受维摩居士的训斥,挨了骂,道理在哪里?是见地的问题。

    我们学佛有见惑和思惑的问题,思惑是思想的结使,是障碍迷惑我们的,有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。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是靠做功夫修持,渐修而断的。

    见惑有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、邪见,就是见解上、理上不透彻,不是修所能断的,是要靠慧来断。

    不是你功夫修得好,佛念了多少,打坐坐了一万劫,只有智慧、见地不到,是没有用的,所以见思二惑怎么才能断除,要搞清楚。

    有的人功夫修得很好,学佛也学得很诚恳,都很对,但是不能算他悟了,因为见惑没有断,智慧没有成就,就不可能证到菩提。

    思惑靠修所断的,虽然有功德有善行有禅定。

    纵然修到四禅八定,境界之好,当然是很不简单了,但是并未究竟超越三界;再进一层来说,修到现生小乘阿罗汉入灭尽定,几乎是超出了三界,但还非究竟,最后还要回转过来,回身向大乘再学。

    所以大乘的经典,像《金刚经》《楞严经》《法华经》《维摩诘经》《华严经》等等,多半的记载是偏向于见地方面的事。见地要高是可以,但我们是根本还没有登地,一点修持成就也没有的凡夫,就是所谓博地的凡夫。

    地就好像是一层一层的楼,要想进入菩萨地,听了这个佛法很简单,好像都理解了,然而思惑的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结使根根,一点没动摇,那是一点用都没有,依旧在六道轮回打滚。

    甚至更惨的,有狂见而没有真修持,见所断的没有到,不要谈修所断。

    即使你三藏十二部都背得出,生死来的时候也抵不住!那种四大分离的痛苦,你没有修持是毫无办法的。

    我年轻的时候也自以为都懂了,慢慢晓得严重就不敢狂妄了。我用自己吃过苦头的经验教训你们,要求证到了,才是真懂,你思想理解到了没用的。

    《维摩诘经》是对已经有成就者在见地上的呵斥,要特别注意到这一点,否则也不用讲这本经了。

    学佛的人,晓得悟道成佛是如此之难,不如走个快捷方式,好好念佛去。

    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,免得自己在轮回中迷了路。

    到极乐世界并不是成佛了,是好好去留学,在那个环境有诸佛菩萨随时讲法,也不要交学费,也无需风吹雨打,多好多方便。

    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,否则听了《维摩诘经》只有坏处没有好处!

    学禅的人离不开《维摩诘经》,但是,多少学禅的人,修持不到家的,最后还是要入轮回。

    我特别提出这一点,要注意!

    维摩居士告诉弥勒菩萨,你教化别人应该晓得教育路线,你要教他们舍离心理意识的分别心,之见,什么是?

    我们大家总认为自己是凡夫,那个菩提道是不可想象的,不知哪一天才能见到那个东西,好像穷人想得宝,一直苦到老,也没看见个宝。

    宝在哪儿啊?宝在你自己那里,并没有掉,个个都有宝的。

    《法华经》比喻为“贫子衣中之珠”,我们的自性菩提大道宝就在我们这件衣服里,不是身上穿的衣服,是妈妈给我们的这个皮囊里。

    妄念与菩提本来是一体之两面,所以维摩居士说要舍于分别菩提之见,当下即是菩提。

    烦恼即菩提,你一念放下烦恼,烦恼就变清凉了。

    知道自己在起心动念不对了,这一知就是菩提。

    我要打你了,手举起来了,心里想,不对,手就放下来了,这一知就是菩提。所以菩提在“舍于分别菩提之见”。

    这里是关键之处,你打坐时闲着眼睛在那里,禅宗祖师骂你是在鬼窟里做活计!你感到黑洞洞的,没有念头,晃啊晃的,很清净,嗯,自己大概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我看是差不多该死了!那都是分别心意识境界,都在身体里找到。

    维摩居士说,“菩提者,不可以身得”,不在身体上。

    那你说我都不管身体了,搞气脉守窍是外道,我不是外道,那你是哪一道?

    内道还是食道?他又说“不可以心得”,这一下完了,在哪里啊?

    维摩居士留了一手,说了一半,他说菩提者,不可以身得,不可以心得。

    我给他补充另一半:菩提也不离身,也不离心,都不在也都在。下文来了,一大堆,这才告诉你菩提是无所不在的。

859章品《维摩诘经》(17)(4/6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